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升月落,春去秋来。花还是那样的花,路还是那条路,但景已不是那番景,人再也不是那群人了。回首百年足迹,徜徉百年历史长河,变的是时代川流不息,不变的是那份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穿越世纪风云,踏上百年征程,青春力量始终在华夏大地上激荡飞扬,青春奋斗持续在时代征程中绽放光芒,读史明鉴,知古鉴今,为了了解党史以及要求自身,今天我们采访了一位老党员、老教师——王春焱。
王春焱于83年郑州大学毕业,曾担任过河南城建学院的规建系书记,有着二十多年的教龄,教授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党校等。王老师于1985年入党,是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曾生活在80年代那个尊重知识的年代,有着丰富的见识,我和几位同学在与王老师交谈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我们把王老师邀请到我院的会议室中,待落座后,我们首先询问了老师为何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是为何选择做教师,支持他工作下去的初心及动力是什么。老师稍作思考,告诉了我们两点:浅的方面是因为热爱,而深的方面是因为不可选择。王老师是高中毕业后,下地工作了几年后,开放高考后才重新复习考上大学的,考入郑州大学政治经济专业。而这门专业也跟后面跟我们讲的有关,老师介绍到,现在我们的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是指由社会资源配置由市场来分配的制度,就是现在中国在某方面缺失,就意味着出现了市场,有了利润也就有人会去填补。这与资本主义的调配方式有点类似,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这种谁提谁就是资本主义的走狗,是要被打压的。相反的中国当时采用的是计划分配,所以老师说不可选择,都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老师说他是幸运的,赶上了高考恢复,毕业后工作努力,后来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师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说的比历史书上要更生动,更接地气。正如老师之后所说看那么多不如找位老人多听听。
我们又询问了老师他对他在教授的那么多学生中都有什么要求,老师幽默的说除了军校和驾校,他都教过,他在教中小学生时希望他们赶紧长大,而在党校教授科技干部时希望他们赶紧掌握知识发展经济,掌握带领人们致富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则是希望都能成才最基础的要求是都能毕业,要求都是多层次是要具体化的。老师说对于大学生在他们那个时候是都为了能就业,摆脱吃不饱饭的情况,而如今形势不一样了,就业属于如今低层次的要求,不用上大学也能就业。既然上了大学就要成才,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做社会的带头人,有组织能力,这才是上大学的目的。最后老师祝愿我们都能成功。
老师给了我们大学生们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的建议,首先是要学好专业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然后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怎么提高自己的修养呢?历史之中有很多的启示和借鉴,要多读书,多读历史书,尤其是近代史以来的历史书,也要看自1921年党建立后的党史,党史就是中国波澜壮阔的前进史,要多读书学习。同时作为老党员的老师,给了我们几个人生建议,对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古人曾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而这就是对我们的最高要求,在我们平时生活时,为人处世要和而不同,允许有不同的想法,但不影响我们做朋友,多容纳他人的缺点。其次地一点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后相对的是小人同而不和。不能做想‘小人那样的人。
老师向我们这些入党积极分子解释入党的意义。如今新时代入党更多的是给了我们一个目标,当代年轻人选择入党就有了目标和理想,以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融入新时代,决定了入党后就决定了自己注定在一个终生的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在这个新时代就有了参与感,是一个建设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为了国家的大目标而奋斗,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同时,老师告诫我们,要有记忆力,好的记忆力是一切事情办好的基础。然后要有执行力,老师讲了个故事:有领导要来,一位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安排一个饭局,这个学生一会问会不会有回民,一会问地点,又问这又问那。老师解释说他讲这个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在办一件事的时候要有执行力,老师交给你一件事情以后,除了必要问题,其他像在哪里办怎么办都要自己决定,就像有没有回民的情况都要提前准备,让交给你的人省心,那你就是一个有执行力的人。同时还要有感悟力,要多想,多思考,有觉悟,未来的我们一定要是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还要有控制力,在人生这个旅程上,不管走多快走多远,绝对不能‘翻车’,要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有底线,有不能碰的东西坚决不能碰。
老师从他年轻时候的故事讲到未来,告诉了我们很多,包括学习,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等,也给了我们祝福和一些要求。老师说,未来我们一定要成才,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未来如果成为党员,要起好带头作用,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融入新时代,守理想,焕发朝气,信仰奋斗,青春活力方能用得其所,青年之肩才能扛起明天。